文化行旅花絮|第一封信:金瓜石,信仰之書

2025.07.13
2025山人旅行社

礦山藝術季系列活動陸續登場!

✉️ 第一封信:金瓜石,信仰之書

以三封信為引的礦山小旅行,7/12、7/13正式展開。
首場以「地方信仰」為主題,由在地文化達人 張傳益 帶路,探訪金瓜石一帶多元交融的信仰風景。

百年前,淘金熱潮吸引來自四方的人們移居此地,帶來了各自的文化與信仰。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在山城相遇、相知,信仰也在此匯流、萌芽,豐富了金瓜石的精神面貌。

我們的信仰之旅,從五個信仰據點出發,細細閱讀這座山城的靈魂故事:

📖 金瓜石教會 — 山中的光與靜謐

在基隆山的守望下,金瓜石教會靜靜佇立。金瓜石教會部落格記載,最早是一名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士來此傳福音,人們陸續開始聚會,曾有段時間以時雨中學的教會或銅山里的的房舍為據點。後來教會人越來越多,便申請建堂,到後續改建,許多事蹟都像是神在路徑上牽起緣分。傳益大哥分享,兒時每逢聖誕節,總會和朋友一起到教會歡慶,無論是否信仰基督,這裡始終是凝聚人心的所在。

參考資料:金瓜石教會

📖 金泉寺 — 神道與在地的對話

建於日治時期的金泉寺,原為神道教的淨土宗布教所「金瓜石寺」,下溪谷設有火葬場,安置礦工遺骨,戰後沿襲成俗。然而,隨著礦山封採,寺院頹圮,存骸無人照料。後來,地方人士與同鄉會發起募資修繕,安奉骸骨,立碑誌名,成為金瓜石礦山歷史的重要見證。

📖 金福宮 — 山神與礦工的祈願所

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土地公有如人間的村里長,深知地區事務與環境。因此觀察臺灣各地的土地公廟皆可再細微之處看見各地不同的風土民情。而金福宮是金瓜石地區最大的土地公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總能見到一些外移但已退休的地方長輩,不辭辛苦地搭公車回來拜拜或參與廟方事務,光是這份舟車勞頓的辛勞,便能感受到金福宮對當地居民的凝聚力和重要性。

📖 金瓜石天主堂遺址 — 記憶與再生的可能

曾經的金瓜石天主堂,如今轉變為民宿金漫會館,成為金瓜石歷史的一部分。遺址背後的故事,讓我們思考文化資產再利用的多元可能。它是信仰的遺跡與見證,正以新的姿態,重新與人們產生連結。

📖 勸濟堂 — 草本的香氣與庇佑的信仰

最後一站抵達金瓜石的信仰重鎮——勸濟堂,這裡不只是宗教信仰的核心,更是凝聚社區情感的重要場域。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當地居民倚重這裡製作的民俗良藥「百草丹」來治療疾病。

每逢端午節,神轎隊伍清晨自勸濟堂啟程,沿著東北角的濱海公路尋找藥草。接近正午時分,在鑼鼓喧天的氣氛中,抬轎人員手持長木棍進行「指藥」儀式,跟隨的信眾隨即採集所指示的青草,再將這些藥草帶回勸濟堂,由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百草丹的製作過程。

隨著現代醫療的普及,民眾對百草丹的依賴逐漸減少,因此近年來青草祭並非年年舉行。以此為概念,我們煮了一些青草丸給民眾們淨身,再以以一杯由 礦山共農計畫 栽種的青草茶,體會勸濟堂青草祭的儀式美學。


這一封,以信仰書寫的信,讓我們閱讀了礦山居民與神祇的對話,也看見信仰如何在人與人之間,悄悄織起理解與共感的紋理。

在金瓜石,信仰只一種生活儀式,更是山城靈魂的溫暖底色。

相關文章

related

© 2025 礦山藝術季 Mine Art Festival All Rights Reserved.